图为种植队栽种藕种。 俞 欢/摄
三月末的丽水还带着冷意,而碧湖镇的“生态纳爱斯”莲种植示范基地却已腾起热气。
正午的日头攀上山尖,将粼粼波光洒向百亩荷塘。种植队队长老梁套上防水裤踩进塘泥里,手持藕种说:“这些藕节里不仅藏着我们这些靠藕吃饭的老手艺,更有着未来的新盼头。”不远处,老把式们在水田里移栽藕种,劳作的背影在荷田融成流动的剪影。在这里,“生态纳爱斯”落地丽水的种植示范基地,第一期150亩的新培育莲种正在种植,这也是丽水面积最大的“有机”处州白莲基地。
古莲新芽:种质库里的时光对话
早在宋代,处州白莲便与青瓷茶盏香飘四海,而今已很少见了。但在纳爱斯科学家们的试验田里,白莲正与液晶屏上的三维基因图谱进行着跨越时空的“对话”,千年莲魂被注入创新科技的内核。
纳爱斯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进行了深度合作,经过三年精心培育与筛选,成功培育出了新莲种,今年起开始试种。与传统处州白莲相比,采用了新育种技术的新莲种更具独特性、更具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。这些新莲种不仅打破了传统莲花生长周期的局限,为游客和观赏者带来了更长的观赏期;同时,从莲叶到莲子,双方的科研团队对莲的全身各部位中的活性成分、微量元素以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。不久的未来,更具营养价值的丰富莲产品会出现在消费者眼前。
“虽然还是起步,但我们满心期待,要用科技的力量重唤处州白莲的价值,而且创造出远胜于农副产品的价值,这也是生态纳爱斯贯通一二三产在‘莲’产业这块的生动实践。”纳爱斯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蔡国强说。
莲海生鲜:在节气表上偷出个“小阳春”
“寻常荷花赶的是盛夏的热闹,我们还要争秋分的彩头。”三月伊始到四月初,开渠、平地、筑埂、插种……生态发展事业部综合处综合组主管刘帮禹忙碌地奔波在藕田间。
据介绍,待到盛夏,池里就会开满桃粉、浅红、鹅黄、雪白等大片大片亭亭玉立而色彩丰富的荷花。届时来往的游人和附近的居民观光、打卡,或是闻着荷花的芬芳散步,就像是住在花海之中。
一般都是五月观叶、六月赏花,但生态纳爱斯的莲花期可不止于此,几场秋雨后,等到九月、甚至十月其他荷塘凋零时,还能在节气表上偷出个“小阳春”,莲田依然开得热闹。
“处州白莲是丽水特有的生态资源,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生态资源,我们从规划到种植都下足功夫,按照国际最高要求的‘有机’标准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。”刘帮禹说。在这种种植模式下,生态纳爱斯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产品,并能成为处州白莲走向国际市场的“通行证”。
“150亩只是试验田,未来远不止于此。”生态发展事业部总监雷松亮说,“春播希望,夏揽游客,秋收莲蓬,四季享有全身是宝的莲产精品,打造这样‘跨季生金’的聚宝盆令人期待!”作为“两山”转化典型实践案例,生态纳爱斯“莲”产业的种子与地方发展的藤蔓相互缠绕,正攀向共同富裕的崭新晴空。(段曹丹 曾珂珂)
图为“生态纳爱斯”莲种植示范基地航拍图。
作者手记 荷田织梦:生态链上的协同交响
在荷田里看到的“深耕”,不仅仅是种植队不断弯腰起身的韵律,更是“生态纳爱斯”征程上的崭新脚印。“从大美生态孕育出原料之美、科技之美、产品之美、文化之美。”荷塘里的生态经济是生态纳爱斯正在加速推进的缩影。
全价值开发的“莲”产业巧妙地将区域特色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宝贵的生态价值,让那些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资源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,成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与标杆示范,开辟一条二产带动一产、三产协同发展的崭新路径。
相信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,处州白莲便不再只闻其名,而是能化作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富“密钥”——这正是生态纳爱斯实践“两山”价值转化的“丽水解法”,未来还会有更多区域的“解法”,令人期待。